梅毒( syphilis )是由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又名梅毒螺旋体(TP )感染人体所引起的一种系统性、慢性性传播疾病。
具有较强传染性,可引起人体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产生多种临床表现,导致组织破坏、功能失常,甚至危及生命。
可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梅毒螺旋体体长6~20um ,宽0.09~0.18 um ,有规则密螺旋,人工培养很难成功。
感染早期仅侵犯生殖器和皮肤,未经治疗情况下梅毒的损伤可自然消退。
但未治疗患者感染梅毒螺旋体2~4年后有30%左右会转变为晚期梅毒,侵犯全身各器官,出现多种症状和体征。
毎年梅毒新发感染者达560万,超过90万的孕妇感染了梅毒,导致包括死胎在内的近35
万例不良分娩结果。
梅毒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因地区或国家不同而有很大差异,非洲地区的患病率最高,超过60%以上的新发感染者出现在中低收入国家。
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测包括病原学检测、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梅毒螺旋体者检测结果为阴性。
梅毒属于常见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主要是由梅毒螺旋体人侵机体所致。
可分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潜伏梅毒及先天性梅毒。
前四种属于获得性梅毒,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播,占比超过95%;先天性梅毒则是通过母婴胎盘传播,占比不足5%。
梅毒螺旋体倾向于在接种点繁殖,在9~90d的潜伏期后形成原发性生殖器溃疡,随后很快进人血液。
在成人中,首先表现为小斑点,变为丘疹,转而溃烂,典型溃疡(一期下疳)为基部清洁、相对缺血的单个无痛病变。
病灶常见于男性的冠状沟、龟头或阴茎干上,以及女性的外阴、阴道壁或子宫颈。
生殖器以外病变罕见,但口下疳的发生可以是口交的结果。
肛周及直肠病变常见于男一男性行为者或者进行肛交的女性。
由于经常无痛,原发病灶可能被忽视。如不及时治疗,溃疡会在3~8周内自行缓解,不留疤痕。
原发性生殖器下疳通常伴有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典型表现为不连续、无痛。
未经治疗的患者,在最初感染后大约6周至6个月可能发生疾病的第二阶段发作(二期梅毒)。
主要特征是均匀分布、无刺激性的皮疹,可能是黄斑、丘疹或鳞屑性丘疹,常见于手掌和脚底。皮疹可伴有全身淋巴结病、发热、头痛和全身不适。
在温暖、潮湿的部位,如外阴或肛周区,皮疹可能增大形成称为扁平湿疣(升高的疣样结构)的病变,或在黏膜表面形成称为“蜗牛轨溃疡”的表面灰白色匐行性病变。
如果二期梅毒仍未得到诊断和治疗,该病的所有可见表现自行缓解,患者进人可能会持续多年的隐性期(隐性梅毒)。
如在感染后1年内为早期隐性,否则为晚期隐性。
三期梅毒通常被认为是该病的破坏性阶段,可分为良性梅毒(梅毒瘤最常见于皮肤、软骨和骨)、心血管梅毒(梅毒瘤见于主动脉壁、脑血管)及神经梅毒(梅毒瘤见于脑和脊髓),它们可以共存。如果患者合并 HIV 感染,病程可以明显加快。
通过血清学检测结合影像学检测可以明确诊断。
梅毒实验室检测主要有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
感染梅毒螺旋体4~10周,人体血清中即可产生抗梅毒螺旋体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以及抗类脂抗原的非特异性抗体。
TP 抗体为阳性只能说明正在感染或既往感染,不能作为梅毒疾病活动与否的判定依据,也不能作为治疗监测手段。
非特异性抗体检测( TRUST和RPR 试验)。
临床症状的梅毒患者的辅助诊断筛查检测和治疗效果的监测,治疗成功后,抗体滴度应显著下降(至少下降4倍)。
应当注意的是,任何后续滴度上开(4倍或更高)可能提示再感染。
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较高,可以用于梅毒早期感染的辅助诊断。
临床上,一般先进行非特异性抗体检测筛查,如果反应阳性,用特异性抗体检测确证。
如果没有任何临床表现,间隔一段时间后,再用非特异性抗体滴度试验确定是否为感染活动期(活动期滴度上升明显)。
如果患者进行治疗,亦用非特异性抗体滴度试验监测疗效。
但早期梅毒患者、先前治疗过的早期以及罕见的晚三期感染者,非特异性抗体试验结果可能为阴性而特异性抗体试验结果阳性,故可以常规开展特异性抗体检测的临床实验室应开展相关检测。在开始任何治疗和性伴告知行动前,应对患者的体检结果、疾病既往史和最近性接触史风险给予相当重视。
梅毒血清学试验方法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一般而言,敏感性高的试验可作为筛查试验,而确证则考虑选用特异性较高的试验。应根据不同的检测人群、检测目的及实验室条件制订合理的检测策略,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为尽早制订治疗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或可疑时,应进行随访并结合临床综合考虑。
先天性梅毒诊断时,新生儿血清学试验阳性可能来自母体抗体被动转移,只有新生儿血清中非特异性抗体滴度相比产妇显著升高(大于4倍以上)才有诊断意义。特并性 IgM 型抗体的检测对先天性梅毒和早期梅毒的诊断很有帮助助。
具有较强传染性,可引起人体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产生多种临床表现,导致组织破坏、功能失常,甚至危及生命。
可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梅毒螺旋体体长6~20um ,宽0.09~0.18 um ,有规则密螺旋,人工培养很难成功。
感染早期仅侵犯生殖器和皮肤,未经治疗情况下梅毒的损伤可自然消退。
但未治疗患者感染梅毒螺旋体2~4年后有30%左右会转变为晚期梅毒,侵犯全身各器官,出现多种症状和体征。
毎年梅毒新发感染者达560万,超过90万的孕妇感染了梅毒,导致包括死胎在内的近35
万例不良分娩结果。
梅毒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因地区或国家不同而有很大差异,非洲地区的患病率最高,超过60%以上的新发感染者出现在中低收入国家。
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测包括病原学检测、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梅毒螺旋体者检测结果为阴性。
梅毒属于常见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主要是由梅毒螺旋体人侵机体所致。
可分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潜伏梅毒及先天性梅毒。
前四种属于获得性梅毒,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播,占比超过95%;先天性梅毒则是通过母婴胎盘传播,占比不足5%。
梅毒螺旋体倾向于在接种点繁殖,在9~90d的潜伏期后形成原发性生殖器溃疡,随后很快进人血液。
在成人中,首先表现为小斑点,变为丘疹,转而溃烂,典型溃疡(一期下疳)为基部清洁、相对缺血的单个无痛病变。
病灶常见于男性的冠状沟、龟头或阴茎干上,以及女性的外阴、阴道壁或子宫颈。
生殖器以外病变罕见,但口下疳的发生可以是口交的结果。
肛周及直肠病变常见于男一男性行为者或者进行肛交的女性。
由于经常无痛,原发病灶可能被忽视。如不及时治疗,溃疡会在3~8周内自行缓解,不留疤痕。
原发性生殖器下疳通常伴有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典型表现为不连续、无痛。
未经治疗的患者,在最初感染后大约6周至6个月可能发生疾病的第二阶段发作(二期梅毒)。
主要特征是均匀分布、无刺激性的皮疹,可能是黄斑、丘疹或鳞屑性丘疹,常见于手掌和脚底。皮疹可伴有全身淋巴结病、发热、头痛和全身不适。
在温暖、潮湿的部位,如外阴或肛周区,皮疹可能增大形成称为扁平湿疣(升高的疣样结构)的病变,或在黏膜表面形成称为“蜗牛轨溃疡”的表面灰白色匐行性病变。
如果二期梅毒仍未得到诊断和治疗,该病的所有可见表现自行缓解,患者进人可能会持续多年的隐性期(隐性梅毒)。
如在感染后1年内为早期隐性,否则为晚期隐性。
三期梅毒通常被认为是该病的破坏性阶段,可分为良性梅毒(梅毒瘤最常见于皮肤、软骨和骨)、心血管梅毒(梅毒瘤见于主动脉壁、脑血管)及神经梅毒(梅毒瘤见于脑和脊髓),它们可以共存。如果患者合并 HIV 感染,病程可以明显加快。
通过血清学检测结合影像学检测可以明确诊断。
梅毒实验室检测主要有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
感染梅毒螺旋体4~10周,人体血清中即可产生抗梅毒螺旋体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以及抗类脂抗原的非特异性抗体。
TP 抗体为阳性只能说明正在感染或既往感染,不能作为梅毒疾病活动与否的判定依据,也不能作为治疗监测手段。
非特异性抗体检测( TRUST和RPR 试验)。
临床症状的梅毒患者的辅助诊断筛查检测和治疗效果的监测,治疗成功后,抗体滴度应显著下降(至少下降4倍)。
应当注意的是,任何后续滴度上开(4倍或更高)可能提示再感染。
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较高,可以用于梅毒早期感染的辅助诊断。
临床上,一般先进行非特异性抗体检测筛查,如果反应阳性,用特异性抗体检测确证。
如果没有任何临床表现,间隔一段时间后,再用非特异性抗体滴度试验确定是否为感染活动期(活动期滴度上升明显)。
如果患者进行治疗,亦用非特异性抗体滴度试验监测疗效。
但早期梅毒患者、先前治疗过的早期以及罕见的晚三期感染者,非特异性抗体试验结果可能为阴性而特异性抗体试验结果阳性,故可以常规开展特异性抗体检测的临床实验室应开展相关检测。在开始任何治疗和性伴告知行动前,应对患者的体检结果、疾病既往史和最近性接触史风险给予相当重视。
梅毒血清学试验方法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一般而言,敏感性高的试验可作为筛查试验,而确证则考虑选用特异性较高的试验。应根据不同的检测人群、检测目的及实验室条件制订合理的检测策略,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为尽早制订治疗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或可疑时,应进行随访并结合临床综合考虑。
先天性梅毒诊断时,新生儿血清学试验阳性可能来自母体抗体被动转移,只有新生儿血清中非特异性抗体滴度相比产妇显著升高(大于4倍以上)才有诊断意义。特并性 IgM 型抗体的检测对先天性梅毒和早期梅毒的诊断很有帮助助。